青贮玉米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是提高饲养水平、提高产奶量和提高鲜奶品质的有效途径。我国青贮玉米育种和生产利用发展较晚,2000年以前主要使用玉米秸秆、玉米农家种、分蘖型玉米或普通玉米代替,生物产量低,且营养品质难以保证,影响了牛奶品质和养牛业发展,畜牧业迫切需要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潘金豹教授团队从1999年开始,北京农学院青贮玉米育种团队,在潘金豹教授的带领下潜心研究我国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工作,...
青贮玉米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是提高奶牛饲养水平、提高产奶量和提高鲜奶品质的有效途径。我国青贮玉米育种和生产利用发展较晚,2000年以前主要使用玉米秸秆、玉米农家种、分蘖型玉米或普通玉米代替,生物产量低,且营养品质难以保证,影响了牛奶品质和养牛业发展,畜牧业迫切需要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潘金豹教授团队从1999年开始,北京农学院青贮玉米育种团队,在潘金豹教授的带领下潜心研究我国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工...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北京农学院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
为落实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强化“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在东峪村“第一书记”原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环境设计专业11级毕业生李超群的协调联系下,北京农学院“古树+民宿”融合促振兴—“同心创艺,栗香随行”实践团师生前往怀柔区琉璃庙镇东峪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前期调研,为解决当地实际问题,本次实践活动园林学院高成琳为团队主要负责人,与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赵文婷,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王润共同带领...
正在召开的2022年北京高校暑期工作会,各高校书记和校长紧紧围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大作为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深入思考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张军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系统适应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之变必须回答好的战略性命题,高校使命重大、责无旁贷。北京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
正在召开的2022年北京高校暑期工作会,各高校书记和校长紧紧围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大作为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深入思考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张军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系统适应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之变必须回答好的战略性命题,高校使命重大、责无旁贷。北京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丁静)记者18日从北京农学院获悉,学校一个调查团队在北京市房山区蒲洼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大型水生昆虫——巨齿蛉。北京农学院团队发现的东方巨齿蛉。(北京农学院供图)东方巨齿蛉体型巨大,成年成虫一般体长5l毫米至83毫米,因其头部长有两颗巨牙而得名。巨齿蛉对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当水体发生污染,或者酸碱度突然改变时,它们会迅速在这一区域消失,因此也被称为“水质指标昆虫”。受人类活动和城...
我国青贮玉米育种和生产利用发展较晚,2000年以前主要使用玉米秸秆、玉米农家种、分蘖型玉米或普通玉米代替,生物产量低,且营养品质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牛奶品质和养牛业发展,畜牧业迫切需要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从1999年开始,北京农学院青贮玉米育种团队在潘金豹教授的带领下,辛苦耕耘20多年,以解决我国青贮玉米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为己任,以让中国人完全喝上国产优质牛奶为目标,潜心研究我国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工作,为...
巨齿蛉北京农学院供图诱捕现场北京农学院供图近日,北京农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昆虫多样性调查团队在北京市房山区蒲洼自然保护区发现东方巨齿蛉。据团队负责人、北京农学院教授徐践介绍,东方巨齿蛉是世界最大的水生昆虫——巨齿蛉的一种。巨齿蛉是广翅目齿蛉科昆虫,生命周期约有3—4个月,要经过卵、幼虫、蛹,最后才羽化为成虫。巨齿蛉对环境要求非常高,同时还对水源格外依赖,并且它的幼虫生命十分脆弱,当水体发生污染...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近日,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碰河寺‘小荞人家’”社会实践团立足学院学科特点、专业优势,积极响应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赴密云区大城子镇碰河寺村,聚焦碰河寺村荞麦产业发展,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去。用脚步丈量京华大地,用青春书写首...
这个暑假,北京高校100余支社会实践团陆续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在房山区的蒲洼乡,北京农学院师生建设了一个智慧蜂场,利用专业所学研发出智能蜂箱设备和管理认养系统,助力蜂农提质增收。智能蜂箱上岗不到半年,当地蜂蜜产量翻了一番,高效的蜂场管理系统也帮助蜂农减少了超50%的人工消耗。房山区最西部的蒲洼乡与河北涞水相连,这里峰峦叠嶂,分布着多种动植物,不仅是市级自然保护区还是中华蜜蜂主要的生活和繁殖区域。在当地...
暑假期间,北京农学院多个服务乡村振兴的师生实践团来到京郊乡村,在桃园里上起生动“大课”,为桃农送去实用技术和新的销售方式,也通过现场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助力果品产业振兴,培养学生的学农爱农情怀。技术培训送到桃园让桃农听得懂、学得会眼下正值脱袋、摘桃的农忙季节,在平谷区夏各庄镇安固村,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果树专家王志忠结合果园实际,因地制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桃树夏剪的管护要点并进...
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农学院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2020年,学校引智帮扶低收入案例入选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最佳案例。2021年,学校提交的《发挥平台资源优势 提升精准帮扶成色》案例,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北京市属高校。 激发人才活力,点燃服务乡村...
8月5日,北京市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启动仪式暨开学典礼。农业农村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相关领导、北京市首批100名“头雁”学员参加了启动仪式。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当前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的背景下,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首都样板和首善示范,需要京郊乡村人...
8月5日,北京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中国农业大学启动,首批100名“头雁”学员正式入学。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8月5日上午,北京市、天津市、青海省作为首批启动。启动仪式上,“头...
平谷大桃插上文创的翅膀 助力乡村振兴 (baidu.com
图为开班第一堂课授课。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供图中新网北京8月5日电 (记者 陈杭)5日,北京市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启动仪式暨开学典礼。“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当前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的背景下,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首都样板和首善示范,需要京郊乡村人才强有力的支撑。北京市今年起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加强对乡村产业振兴带...
日前,北京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中国农业大学启动,首批100名“头雁”学员正式入学。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近日,北京市、天津市、青海省三省市首批启动该项目。启动仪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