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一、教学对象
全院各系、各专业大一、大二学生
二、课程学分、学时及开课学期
学分:4 学时:120 开课学期:1--4
三、先修课程
中学体育
四、教材及参考书
《大学体育与健康》,刘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体育与健康》,邹继豪,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实践教程》,郑厚成,高等教育出版杜,1998年8月第一版
《北京农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五、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体育课程是把身体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劳动技能教育、心智开发等寓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对体育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要求
1.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
1.2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根据学生特点、场地、器材等情况选编内容。
1.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以人为本,蹲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和社会需要,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1.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和民族性。
1.5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2、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既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七、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目标
(一)课程教学内容
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街舞、手球、轮滑、跆拳道、高尔夫、网球、太极拳等项目
(二) 教学基本目标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的差异,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少数学有所长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
1、基本目标
1.1运动参与目标:爱好运动,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够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1.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经常参加和组织野外活动。
1.3身体健康目标: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有关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1.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的目标,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
1.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
2.1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定运动处方;具有较
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2运动技能目标: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体育才能;能参加有挑战
性的野外活动.
2.3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使身体更强健。
2. 4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2.5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八、考试与考核
I、考核要求:考查课
2、考核方式:笔试、技术、技能及身体素质考试。
3、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 期末考试成绩占80%(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1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测验、学习态度、考勤及表现。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号 邮编:102206
Copyright 2009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北京农学院体育教学部 联系电话:010-807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