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学校农耕实践基地洋溢着欢声笑语,由校工会与教务处联合举办的“亲子采收活动”在此温情开展。教职工家庭化身“小农人”,共同体验红薯采收的乐趣,在泥土芬芳中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度过了一段温馨而有意义的周末时光。
活动当天,一场生动的“农耕知识小课堂”率先开讲。工作人员手持红薯藤蔓讲解:“红薯是长在土里的‘地下果实’,挖的时候要根据红薯的大小,确定铲子的位置,顺着藤蔓根部轻轻刨土,避免损伤根茎……”讲解结合实物观察,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
“妈妈快看!我挖到一个‘红薯大王’!”随着一声兴奋的呼喊,龙老师和女儿共同捧起一颗沉甸甸的红薯——泥土沾满了小手,笑容却比阳光更灿烂。田垄间,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家长们弯着腰示范挖掘技巧,孩子们则握紧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眼神专注又期待。“孩子第一次参加采收活动,平时总说‘红薯是超市里买的’,今天亲手从地里挖出来,才知道它的‘家’原来在土里。”带着女儿参与活动的李老师笑着感慨,孩子掌心的泥土仿佛成了最生动的“自然课本”。
尽管当天遇寒流降温,天气有些寒冷,但孩子们的热情丝毫未减,依旧专注地挥动小铲子,不肯停下手中的动作。“这挖红薯还真是个体力活儿,粮食来之不易啊。”智能学院的王老师擦着额头的汗说。采收中,孩子们还自发学会了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辨认红薯藤蔓的生长位置,有的用小铲子慢慢刨开表层泥土,还有的轻轻拍掉红薯上的湿土——田垄间回荡着“我发现一颗大的!”“小心别挖破啦!”的稚嫩对话,温馨又热闹。
活动接近尾声时,每个家庭都收获了满满一篮红薯。孩子们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要带回家和爷爷奶奶分享!”“这是我挖的‘红薯宝宝’!”泥土的芬芳、孩子的笑声、亲子的默契,构成了这个秋天最温暖的画面——每一颗红薯不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承载着“耕耘、协作与成长”的珍贵记忆。

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亲近了自然,更增进了亲子感情:“在这样的共同劳作中,我们和孩子不仅亲身体会到耕作的辛劳,更在亲手收获时感受到了满满的喜悦。”
本次活动是北京农学院“家校共育”系列亲子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学院农耕实践基地,通过亲子协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延伸至田间地头,让教职工家庭在劳动中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刻内涵。活动不仅为教职工家庭提供了温馨的互动平台,更以沉浸式农耕体验播撒下热爱自然、尊重劳动的种子,为家校共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未来,工会将持续探索农业教育新形式,让更多家庭在泥土与汗水中收获成长的喜悦,共同营造‘爱校爱家、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