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北京农学院实践教学中心迎来一批“新学员”——来自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劲松分校的330名初中师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农业科技劳动实践课程,学生们在学校实验室、智能温室与农业机器人等场景中,亲历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深刻感受现代农业科技赋能劳动教育的新模式。


实验室里的“自然美学”:植物口红制作
在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们化身"美妆科学家",利用从火龙果、草莓等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花色苷制作可食用口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师向学生们讲解使用分光光度计、低温萃取仪等专业设备从植物中提取天然花色苷色素的原理。指导老师现场演示了将色素与蜂蜡、橄榄油配比融合的工艺。"原来农业科技离生活这么近!"劲松学校初中一年级的一名女同学兴奋地展示自己调配的玫瑰色唇膏,表示第一次感受到生物转化的神奇魅力。该实验室已经多次为劳动教育提供创新素材。


智能温室探秘:水培种植的“科技魔法”
走进60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水培架上层层叠叠的奶油生菜、紫背天葵构成“多彩菜园”。蔬菜学指导教师现场揭秘:营养液自动循环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EC值、pH值,确保每株作物获得精准养分。学生们亲手采摘成熟度达标的蔬菜。“原来不用土壤也能种菜,还能节省大量的水!”初二学生在实践手册上认真写下观察结论。这场融合生物知识、数据传感与劳动操作的沉浸式教学,让抽象的智慧农业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人机协作:农业机器人展现"科技肌肉"
智慧农业研究院户外场地强烈的阳光也未能阻挡学生们对巡检机器人设备的兴趣。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深入讲解机器人通过多光谱摄像头识别病害叶片、机械臂运用AI算法几秒完成果实无损采摘的原理。最受学生们欢迎的环节,当属“人机协作挑战”:同学们分组调试AGV运输小车,成功送达指定区域。“编程指令竟然能指挥机器人干农活!”科技社团成员表示,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农业机器人这场实践让他对农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成果转化展:触摸农业科技"硬核"力量
在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展厅,种、花、果、实等系列成果构建起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完整图谱。抗逆节水的新品种种质资源、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溯源系统、生物食品新技术等展项前围满好奇的面孔。这种“实验室-产业链”的完整呈现,让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社会生产力认知,"看得见的转化"让中学生直观理解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


劳动教育新范式:在泥土与芯片间播种未来
学生们在一天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完成了4项主题任务,共接触到农业物联网、生物提取、智能装备等8个学科交叉领域知识点。工大附中劲松分校带队教师感慨:“高校资源与中学教育的深度对接,让劳动课不再局限于扫地种菜,而是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北京农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实践活动负责老师也表示:"我们正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让劳动教育从传统耕作向智慧生产升级,努力培养科学家思维和工匠精神兼备的新时代劳动者。"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北京农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将高校科研能力转化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资源,未来将持续开发“农业+科技”特色项目,引导青少年在劳动中理解乡村振兴的科技内核。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科技与农业之间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对话,这不仅展示了现代农业的旺盛生命力,而且描绘出了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