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园林学院第88期“月读一本好书”暨学风建设活动在教A 215顺利举行,本期的主题是“丰收十月阅书丰己”。霜降已至,正是一年丰收好时节。秋日暖阳晒得枫香红了脸,园林学院的研究生齐聚,分享着自己在书中的收获亦丰富着彼此的认知。活动由园林学院研究生学术部高万琴主持,大家围绕着书籍展开热烈的讨论,分享着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贝蒂·史密斯的开山作。讲述了女孩弗兰西凭借坚韧与对知识的热爱,最终冲破困境,实现梦想。赵笑阳同学重点对人物进行了解析,正是由于三代女性的生命托举才成就了弗兰西对梦想的追求之旅。她感悟并分享了生活或许布满“水泥地”——贫穷、不公、困顿,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内在的尊严,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并珍视家庭与爱的力量,我们都能在心灵的土壤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那棵“天堂树”。
《人间草木》为汪曾祺的散文集,以质朴灵动的笔触,描绘花草果蔬、四方游记与旧人旧事,于寻常风物中发掘生活意趣,传递温和通达的人生哲学。石研硕同学发出感悟:在这个人人追求“宏大”“快速”的时代,这本书更像一剂清醒剂,提醒着让节奏慢下来,去看一朵花的绽放,去尝一口食物的本味,去感受身边人的温情。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为吉野源三郎所著,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中学生“小哥白尼”在舅舅引导下,探索友情、贫富、歧视等成长课题。陈安奇同学分享到:你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现在如何选择。她还告诉我们:你永远有机会,从下一个选择开始,活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她借这本书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重视选择,当然还要有行动的勇气。
《阿甘正传》为温斯顿·格鲁姆创作,智商偏低但心地纯良的阿甘,以荒诞又温暖的视角亲历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在命运捉弄下屡创奇迹,最终回归平凡,反思人生。马耀琳同学有自己的理解,他谈及阿甘的成功,源于阿甘极致的专注。无论是跑步、打乒乓球还是下棋,他心无旁骛,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他通过读这本书感悟到这恰恰是很多“聪明人”因思虑过多而无法做到的。他还认为所谓的“傻”,有时是一种看透事物本质后,选择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去生活的智慧。
《语言的突破》是戴尔·卡耐基的经典著作,聚焦于提升演讲与沟通能⼒,帮助读者克服恐惧、建立自信。王楚天同学从书中提炼出简短演讲三步法:从引起听众的注意到让听众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听众的行动欲望。他分享此书认为此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他通过读这本书感悟到这三步法主要体现在个人成长中,例如,适⽤于职场汇报、商务谈判等场景,提升表达力与影响力。
精彩选段诵读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聂钰珊同学朗诵的《人间草木》片段带我们走进了独特的乡土人情,体味“一炒炒米就快要过年”的时令感,无不浸透着质朴的人情味。
“他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野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心脏的搏动。这样的时候,他记忆的风帆会反复驶进往日的岁月。”肖亦嫱同学用平凡的声音朗诵《平凡的世界》带我们走进孙少安的内心世界,体会责任与爱,这种基于责任和现实的爱情观,比单纯的浪漫更为厚重和震撼。
“这让我觉得,也许人生真的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我的故事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我要坐下一班车,去看我的珍妮,还有我的小福雷斯。我想,我大概是继续向前走了。”通过库萌同学对《阿甘正传》片段的朗诵,道出了面对迷茫时最智慧的办法:不去纠结深奥的命题,只是专注当下,把一只脚迈到另一只脚前面。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文凤同学用深情的声音朗诵《乡土中国》带我们走进书中,呈现一幅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由亲及疏同心圆式关系网络的画面。
“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在数量上可能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巩训同学选取《追寻生命的意义》片段进行深情朗诵,让大家意识到,外部环境或许能夺走我们的一切,但无法夺走自由。
本次以“丰收十月 阅书丰己”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开卷有益,愿大家在丰收十月里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