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召开离退休干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双先”表彰暨“六好”示范党支部宣讲报告会,表彰了10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200名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60个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100名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为第二批100个“六好”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授牌。学校离退休第四党支部获评“北京市‘六好’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我校退休教师沈文华教授获评“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离退休第四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
从专业排名2/56的学霸,到“挑战杯”“互联网+”获奖者,再到中国人民大学社工专业研究生;从大学生记者团新媒体部部长,到社会工作实践者……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黄月怡在探索中拓宽边界,用知行合一的坚实步履,诠释着“青春无限可能”的分量。从课堂到田野的知行合一“社会心理学96分、个案工作97分、连续三年获得校级奖学金、平均绩点3.7/4……”翻开黄月怡的成绩单,多门核心课程接近...
“科研人的初心,不在别处,就在日复一日的实验台旁,在每一个为理想坚持的瞬间里。”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尹徽,研究生阶段师从安健教授,以热忱与坚持专注布鲁氏菌疫苗研发,用实际行动展现农科学子的风采,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博士生。缘起热爱:在求知路上埋下科研种子“在医院里,看到因生病而痛苦不堪的动物,我心里非常难受。那时我就想——如果能通过疫苗阻断这类疾病,该...
首都高校第63届田径运动会上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刘尚同学在男子乙组长跑项目中勇夺5000米与10000米两项亚军两项成绩均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并打破这两个项目的学校纪录对于因伤告别赛场三年的刘尚而言这两枚沉甸甸的银牌背后是他以坚韧意志刻苦训练不断超越自我的曲折故事因伤告别400米跑道 奋力再战10000米赛场时间回溯至2010年,小学操场上的偶然试跑,点燃了刘尚对速度的痴迷。次年他接受专业训练...
在北京农学院有这样一门课:学生们在校园里化身“寻宝达人”搜寻六大类群植物,结合AI技术破解植物密码,在翻转课堂上变身“植物讲师”,在野外实习中重构对生命与自然的认知……这门被学生称为“宝藏课堂”的“植物学”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学生叩开植物科学大门的金钥匙。连接科学与趣味的知识桥梁课程负责人、园林学院田晔林副教授用“融合”一词概括课程的特点:“它融合了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打开探索...
她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激发化学课堂新活力,她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她将实践融入思政,师生共建创新实践平台。她曾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理科类B组一等奖、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荣誉,她就是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应用化学系教授曲江兰。创新课程体系激发化学课堂新活力曲江兰深耕本科教学一线,主讲《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绿色化学》等课程,年平均授课工作量超45...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孙英健教授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为根、科研为翼、实践为桥、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通过生动的课程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知识育人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实践探索,“三维融通”推动教学改革她长期深耕教学一线,潜心教书育人,一直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任务。先后讲授《兽医公共卫生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动物毒理学》《动物细胞...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她聘请助教记录授课全过程并及时反馈调整;为了帮助上进的学生继续求学,她鼓励并资助学生攻读研究生……她始终坚持把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动力,追求一专多能、精益求精。她就是获评北京市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全国高等农业教育普通课程资源建设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师德先锋、第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第十二届全国宠物医疗行业大会优秀园丁奖的动物科学技...
2025年5月,首都高等学校学生第63届田径运动会乙组链球赛场,一道银链划破天际,伴随着欢呼声,我校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王梓豪同学以绝对优势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三次站上首都高等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的领奖台。去年,他刚以38.77米的成绩打破我校校运会链球纪录。从竞技赛场到校园生活,王梓豪始终以不设限的姿态,诠释着青春的无限张力。从偶然到热爱的链球之路王梓豪坦言,与链球结缘始于一次偶然。大一篮球课上...
38℃的烈日下,她的汗水浸透跑道;凌晨的台灯前,她的笔尖划过书页;假期的田间地头,她的身影忙忙碌碌......她是国家奖学金得主,是北京市三好学生,是首都高校田径纪录打破者,也是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新农人”——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农学专业学生朱星宇,近日在首都高校第63届田径运动会夺得女子乙组200米、400米双料冠军并打破学校女子200米和400米纪录,400米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她用“永不言弃”的信念,在学...
4月21日,北京大学博士后韩益明、北京农学院副教授刘晓晔、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曲少奇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issue geometry spatiotemporally drives bacterial infections”的论文,研究团队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设计揭示了宿主组织几何特性影响细菌感染的新模式。该研究发现细菌在上皮组织中的分布并非传统认为的随机模式,而是呈现出明显的“边际效应”,即细菌倾向于感染组织细胞单层边缘牵引力大的区域。...
近日,我校青年教师李晶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题为“A wheat tandem kinase and NLR pair confers resistance to multipl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Wheat Tandem NBD 1)与串联激酶WTK3协同识别病原菌的效应蛋白激发免疫反应,表现对多种小麦真菌病害的抗性。李晶参与这项科研工作近6年时间,主要承担部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
3月16日,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政策解读、主旨演讲、交流互动、案例分享、成果发布、需求对接等多种形式,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展现了2024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作出贡献的100个产学研科技创新团队、100位创新人物和300项科技创新成果。我校蒋林树教授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人物奖。据悉,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2024年度“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和“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获奖名单。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湘宁教授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称号。陈湘宁长期深耕教育一线,致力于鲜切果蔬保鲜技术及安全管理研究,是我国鲜切果蔬行业的技术引领者、产业推动者。她被聘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餐饮领域食品安全保障联合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
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应用化学系曲江兰教授从教11年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曲江兰,了解她在爱与奉献中诠释从教初心的故事。曲江兰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她的高考志愿都是师范大学。2013年,她终于圆梦,来到北京农学院成为了一名化学教师。化学是农林高校的重要基础课,在给全校6个学院20多个专业的学生授课过程中,她注重激发学...
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刘文昊多次获得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奖项。本科毕业前,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以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刘文昊同学,了解他在学术上持续深耕,一步一个脚印探索科研奥秘的故事。在刘文昊看来,科学研究最怕半途而废,研究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要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因此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有一次他做...
我校后勤基建处饮食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姜德娟在工作中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与团队一起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与美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姜德娟,了解深受同学们喜爱的“网红姜老师”的故事。今年是姜德娟在饮食中心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九年多的时间里,她和饮食中心所有同事一起推出了“把美食带回家”“迎中秋美食文化节”“个性化网络点餐”等一系列活动,尽心尽力做供餐保障的捍“胃”者,为提升师生幸福感默默奉献着...
王景炫,园林学院研究生,曾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发挥自身专业设计优势,提出“非资源禀赋乡村产业解决方案”,为助力解决当地老龄化就业、产业单一和资源受限等痛点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景炫,了解他到“三农”一线“自找苦吃”,受锻炼、长才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故事。王景炫的故事要从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讲起。2019年暑期,他坐了9个多小时的长途车,终于来到了社会实践目的地——内蒙古自...
板栗作为我国的重点木本粮食作物之一,不管是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是耐旱耐贫瘠的特性,都深得农民们的热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秦岭教授自工作以来,长期致力于山区农民致富的经济生态林树种“板栗”的研究,并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荣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秦岭教授,了解她30多年来,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探索我国栗属植物种质资源“家底”的故事。“1993年,当时我带1989级园艺班学习时,一次到怀柔实习时,我发现怀...